服務熱線
17787100018
制造過程中的焊接返修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。為了保證焊接返修的質量,有下面幾方面要求。
返修條件
焊接接頭存在超標缺陷,缺陷去除后往往采用焊接修復。對位于焊接接頭的表面缺陷而言,宜采用砂輪修磨等方法將缺陷去除,如修磨的深度未超過標準的允許值,則可免于焊接返修。
這一點對在用壓力容器尤為重要,因為使用現場的施焊條件(如焊接位置,施焊環境及預熱與緩冷等)與焊工的操作水平,往往和制造企業存在一定差距,焊接返修過程中有可能造成其他隱患。
返修要求
認真分析產生超標缺陷的原因,研究防治措施,是搞好焊接返修的前提。一般來說,焊接返修由下述幾道工序組成:
(1)首先是缺陷去除
缺陷的去除可采用冷(如砂輪修磨)、熱(如碳弧氣刨)兩種加工方法。去除方法的選擇與材料強度級別及合金含量有關。
對標準抗拉強度下限值Rm≥540MPa的鋼材及Cr-Mo低合金鋼材,采用熱加工方法去除缺陷時應注意,避免因表面淬硬層的存在誘發原有缺陷的擴展或新缺陷的萌生。
也可采用冷、熱加工相結合的方法,即碳弧氣刨后再用砂輪將表面的淬硬層修磨掉。
(2)缺陷去除的檢查
缺陷去除后一般采用磁粉、滲透等無損檢測的方法,確認缺陷去除是否干凈徹底,這是關系焊接返修質量的關鍵。
(3)焊接返修前的工藝評定
由于返修時的工藝與產品施焊時的工藝可能不同,如施焊時是自動焊而采用手工焊條電弧焊返修,因此有必要返修前進行焊接工藝評定。如原有已評定合格的工藝根據NB/T 47014的有關規定可覆蓋返修工藝,則視同返修前已進行了工藝評定。
(4)焊接返修后的檢查
為了保證返修質量,應采用與施焊時相同的無損檢測方法(內部RT或UT,表面MT或PT)與合格級別,對返修焊縫進行檢查,以確認不存在超標缺陷。
返修時機
焊后熱處理的目的在于消除過大的焊接應力,因此,要求焊后熱處理的容器一般應于焊后熱處理前進行焊接返修。
壓力試驗后需要焊接返修的,當返修深度大于1/2壁厚時,根據我國的相關法規、標準(如GB/T150),應重新進行耐壓試驗。
返修次數
以往曾擔心焊縫同一部位經多次返修,會因反復受熱造成晶粒長大影響容器的運行安全,后經多次試驗證明晶粒因多次返修而長大的傾向并不明顯,不會對容器的安全運行構成威脅。
因此,當焊縫同一部位的返修次數超過2次時即將該焊縫判廢是沒有根據的。
基于上述原因,我國標準對焊縫同一部位返修次數的限制是非強制性,因此采用了“不宜超過2次”這一表達方式,對超過2次的現象規定了下述警告措施,即“返修前均應經制造單位技術總負責人批準,返修次數、部位和返修情況應記入容器的質量證明書”,其目的在于嚴肅焊接工藝紀律。
不銹鋼容器的焊接返修
沿金屬晶粒邊界發生的腐蝕稱為晶間腐蝕。晶間腐蝕是不銹鋼的主要腐蝕形式之一,其焊接接頭的焊縫和熱影響區也往往會產生晶間腐蝕現象,其原因是不銹鋼在500℃——700℃停留一段時間后,由于碳化鉻的析出造成晶間貧鉻,從而導致晶間腐蝕。
晶間腐蝕是不銹鋼制容器中一種極其危險的破壞形式,其特點是外形尺寸與金屬光澤幾乎不變,但材料的力學性能大幅下降。為防止晶間腐蝕,需從不銹鋼晶間腐蝕敏感性試驗方法有關標準中選擇適宜的方法,對材料(包括焊材)加以嚴格篩選,以保證滿足抗晶間腐蝕的要求。
焊接返修時因選材或操作不當,有可能破壞原有的抗晶間腐蝕的能力,因此,GB 150等要求“有特殊耐腐蝕要求的容器或受壓元件,返修部位仍需保證不低于原有的耐腐蝕性能”。
因此返修時采用盡可能低的焊接熱輸入,多道焊時應嚴格控制層間溫度,待前一焊道冷卻至60℃左右再焊下一道,以減少焊接接頭在敏化溫度范圍內的停留時間;
另外在保證強度的條件下盡量選用超低碳的奧氏體不銹鋼焊條,以減小碳析出與晶間貧鉻的可能性。